上饶市农业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5 年
765 页
ISBN 7801925041
作者:
《上饶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
概述 1
大事记 17
第一篇 农业综合 112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112
第一节 土地 112
第二节 气候 114
第三节 生物 118
第二章 农业人口 劳动力 121
第一节 人口 分布 121
第二节 劳动力 122
第三节 人口密度 耕地负载 123
第三章 农业生产 124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 124
第二节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134
第三节 市场农业 136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生产 139
第五节 生产条件 144
第六节 生产基地建设 147
第七节 农副产品收购 149
第八节 农民生活 150
第九节农村扶贫 161
第十节 移民建镇 退耕还湖还林避洪农业 164
第四章 农业综合区划与生产结构 166
第一节 综合区划 166
第二节 生产结构 169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171
第五章 农村能源与监测 176
第一节 能源 176
第二节 农业环境监测 178
第六章 农业法规 179
第一节 农业法规的宣传 179
第二节 农业执法 179
第七章 农业市场信息 182
第一节 农情信息与农业统计 182
第二节 农产品标准与质量 184
第二篇 土壤肥料 187
第一章 土壤 187
第一节 土壤母质和分布规律 187
第二节 耕地资源 191
第三节 土壤普查 196
第四节 土壤改良 200
第五节 红壤利用 203
第二章 肥料 209
第一节 农家肥 209
第二节 绿肥 212
第三节 化肥 218
第四节 其他肥料 221
第三篇 种植业 225
第一章 水稻 225
第一节 水稻种植 225
第二节 水稻类型及品种 232
第三节 稻田种植制度 235
第四节 水稻栽培技术 236
第二章 旱粮作物 240
第一节 麦类 240
第二节 甘薯 244
第三节 豆类 246
第四节 其他旱粮作物 251
第三章 油料作物 253
第一节 油菜 253
第二节 花生 256
第三节 芝麻 259
第四章 茶果桑 262
第一节 茶叶 262
第二节 水果 269
第三节 蚕桑 277
第五章 菜棉麻烟蔗 279
第一节 蔬菜 279
第二节 棉花 285
第三节 麻类 288
第四节 烟草 290
第五节 甘蔗 292
第六章 其他经济作物 294
第一节 瓜类 294
第二节 花卉 295
第三节 食用菌 298
第四节 中药材 300
第五节 小宗经济作物 303
第七章 综合技术措施 304
第一节 灌排条件 304
第二节 土壤培肥 307
第三节 耕作制度 310
第四节 科学施肥 313
第五节 良种繁育和推广 316
第六节 植物保护 329
第七节 新技术应用 335
第四篇 畜牧业 338
第一章 资源 338
第一节 调查与区划 338
第二节 畜禽品种 339
第三节 草资源 342
第四节 饲料资源 346
第二章 饲养 347
第一节 畜牧业生产沿革 347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结构 351
第三节 养猪 353
第四节 养牛 357
第五节 养禽 359
第六节 养羊养兔 363
第七节 养犬 养猫等 366
第八节 养蜂 367
第九节 产品加工 370
第三章 疫病防治 372
第一节 普查 372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373
第三节 寄生虫病防治 376
第四节 普通病防治 380
第五节 中兽医 381
第六节 兽药生产 384
第四章 管理与服务 38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6
第二节 管理方式 388
第三节 服务体系 390
第五篇 水产业 401
第一章 水域及水产资源 401
第一节 水域 401
第二节 鱼类 404
第三节 虾 蟹 贝类 412
第四节 其他水生动物 413
第五节 水生植物 416
第二章 水产捕捞 420
第一节 捕捞生产与队伍 420
第二节 渔汛 渔场 渔港 425
第三节 渔具 渔法 426
第三章 水产养殖 435
第一节 鱼苗繁殖 435
第二节 鱼种生产 438
第三节 池塘养鱼 440
第四节 湖泊河沟鱼业 442
第五节 水库养鱼 445
第六节 其他养鱼 446
第七节 特种水产养殖 449
第八节 病害防治 451
第九节 鱼类饲料 453
第十节 渔业机械 454
第十一节 科技推广 454
第四章 养殖基地建设 456
第一节原(良)种场 456
第二节 养殖基地 457
第五章 渔政管理 45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59
第二节 渔业立法与执法 460
第三节 水产资源保护 463
第六章 水产供销与加工 467
第一节 水产供销 467
第二节 渔需物资供应 475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与保鲜 476
第六篇 农业机具 480
第一章 农具 480
第一节 古代农具 480
第二节 传统农具 480
第三节 改良农具和新型农具 482
第二章 农业机械 484
第一节 耕作动力机与耕整地机械 484
第二节 种植机械 487
第三节 植保机械 489
第四节 收获机械 491
第五节 加工机械 493
第六节 运输机械 496
第七节 排灌机械和排灌设施 498
第八节 茶叶机械 503
第九节 养殖业机械 506
第三章 农机管理 服务与经营 5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07
第二节 经营体制 510
第三节 维修管理 511
第四节 油料管理 514
第五节 跨区作业 515
第六节 技术培训和教育 516
第七节 技术推广 519
第八节 农业机械化区划 521
第九节 安全监理 521
第七篇 农业教育与科学技术 526
第一章 农业教育 526
第一节 高等教育 527
第二节 中等教育 529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35
第二章 农业科研 537
第一节 科研机构 537
第二节 科研重点 544
第三节 科研成果 548
第三章 农技推广 558
第一节 推广机构 558
第二节 推广方式 564
第三节 推广效益 569
第四章 农业学会 584
第一节 学会组织 584
第二节 学会活动 586
第五章 农业科技国际交流 588
第一节 考察讲学 588
第二节 技术交流 590
第八篇 农业管理 594
第一章 管理机构 594
第一节 地级管理机构 594
第二节 地区直属农业事业 企业机构 599
第三节县(市、区)农业机构 601
第二章 计划财务管理 603
第一节 生产计划编制 603
第二节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与调查统计 606
第三节 农业经费投入 610
第三章 农村经营管理 614
第一节 生产劳动组织形式 614
第二节 生产与生产资料管理 616
第三节 计酬分配与农民负担 626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634
第五节 农村财务管理与农村审计 639
第六节 经营指导与服务 646
第四章 外事活动 649
第一节 农业对外经济往来 649
第二节 外资引进 652
第三节 友好交往 654
第四节 开放型农业 655
第九篇 农业三场与农牧工商企业 657
第一章 农业三场 657
第一节 创建与发展 657
第二节 扩大与调整 659
第三节 经营管理 661
第四节 改革与改制 666
第二章 农牧工商企业 669
第一节 农办企业与效益 669
第二节 局办企业与改制 671
第三章 农产品展示展销 678
第一节 优质农产品 678
第二节 展示展销 680
第十篇 人物与农业文化 686
第一章 人物传记 686
第一节 传略 686
第二节 人物简介 698
第二章 人物表 709
第一节 民国时期(含省在饶)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 70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局级领导人 710
第三节 局机关负责人 713
第四节 局直属单位负责人 715
第五节县(市、区)农业(水产、茶业)局负责人 717
第三章 人名录 726
第一节 民国时期技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726
第二节1980年前二级技术员以上人员 726
第三节1981~1983年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26
第四节1987~1988年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27
第五节1989~1992年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27
第六节1993~2002年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28
第七节 获政府特殊津贴技术人员 729
第八节 全国全省全市农业劳动模范名单 729
第四章 农业文化 732
第一节 农业著作 732
第二节 农业文学 737
第三节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752
第四节 农业习俗 756
编后记 760
《上饶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762
《上饶市农业志》编纂人员 762
上饶市行政区划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