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通史
宁陵通史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98 页
ISBN 7563120319
作者:
马学庆著
宁陵概览 1
第一节 环境宜人的地理概貌 2
一、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 2
二、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 2
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2
四、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 2
五、丰富的矿藏、动植物资源 3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3
一、从古至今的建置沿革 3
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4
三、发达的文化事业 5
四、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7
第三节 各具优势的所辖乡镇 9
一、吕坤故里城关回族镇 9
二、历史酒乡张弓镇 10
三、陇海重镇柳河镇 10
四、花生王国逻岗镇 11
五、酥梨之乡石桥乡 12
六、条杆基地阳驿乡 12
七、民企强乡城郊乡 13
八、木器加工刘楼乡 13
九、己吾故址黄岗乡 14
十、南部边陲华堡乡 14
十一、温棚基地程楼乡 15
十二、杂果之乡乔楼乡 15
十三、搪瓷铸造赵村乡 16
十四、棉花基地孔集乡 16
第四节 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17
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宁陵 18
第一节 古葛地人类拓荒与宁陵古代人类遗址 19
一、远古时期宁陵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拓荒 19
二、宁陵的古代人类遗址 20
三、氏族社会的形成与变革 21
第二节 葛天氏部族在宁陵的活动 22
一、葛天氏部族的传说与起源 22
二、葛天氏部族的业绩 24
三、东夷西进与文化融汇 27
四、龙山文化时期古葛国的形成 28
第三节 原始社会宁陵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 29
一、宁陵原始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 29
二、《葛天氏之乐》与“葛天文化” 31
三、图腾崇拜与葛之图腾“玄鸟” 34
四、先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丧俗、饮食、服饰、居住 35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宁陵 39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的葛国 40
一、禹封葛伯与夏方国葛国的建立 40
二、启杀伯益与大廉失位 41
三、夏朝葛国的社会经济及奴隶制度 42
四、商族的崛起与“葛伯仇饷” 43
五、商朝时期的葛国 45
六、西周时期的葛国 47
七、春秋时期的葛国 49
第二节 春秋晚期的宁邑、沙随国和两次沙随会盟 50
一、宁邑的建立 50
二、大棘之战和汋陵之战 50
三、沙随国的建立 52
四、宋平公元年“沙随会盟” 52
五、宋平公二十五年“沙随会盟” 53
六、宋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53
第三节 战国时期魏国在宁陵的统治 54
一、魏国在宁陵统治的确立 54
二、魏无忌封地信陵与“窃符救赵 55
三、魏咎封地宁陵与魏国灭亡 56
四、战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56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57
一、文化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字、占卜、乐舞、科学技术 57
二、姓氏——葛、葛伯、诸葛、沙、信等姓源宁陵 58
三、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丧俗、饮食、服饰、建筑、出行、节日 60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宁陵 67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宁陵 68
一、秦置宁陵城宁陵立县之始 68
二、秦朝对魏故地宁陵的统治 68
三、陈胜、吴广起义军在宁陵与魏咎自焚救民 69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宁陵 71
一、西汉时期升宁陵城为宁陵县 71
二、苍头军领袖吕臣封侯宁陵 72
三、西汉宁陵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73
四、王莽篡政与宁陵改为康善县 73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宁陵 74
一、东汉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 74
二、崇尚节义的己吾县令桓鸾 75
三、黄巾农民战争与《张迁碑》彰述的东汉名吏张迁 75
第四节 秦汉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76
一、农业 76
二、手工业 77
三、商业 77
四、交通与驿站 77
第五节 秦汉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78
一、学术思想——西汉经学家田王孙 78
二、文学艺术——东汉文学家葛龚 78
三、教育——从统一文字到学校教育 79
四、汉墓文化——青岗寺汉墓群、黄岗寺遗址、解堌堆 79
五、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娱乐 80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宁陵 83
第一节 三国魏时期的宁陵 84
一、董卓之乱与曹操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 84
二、三救曹操的三国战将典韦 85
三、曹魏政权在宁陵的统治 86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宁陵 88
一、西晋时期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和统治 88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宁陵历经五朝 89
三、南北朝时期宁陵历经四朝 9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 92
一、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9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9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95
一、南朝刘宋文学家、宁陵侯王僧达 95
二、教育——官学与私学的发展 95
三、佛教传播入宁与第一座寺院黄岗寺 96
四、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出行、节日 96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宁陵 99
第一节 隋朝时期的宁陵 100
一、隋朝建立复置宁陵县 100
二、隋文帝过宁陵与“甘露岭” 100
三、隋朝大运河宁陵訾堂码头与隋炀帝过宁陵 101
第二节唐朝时期的宁陵 102
一、唐朝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 102
二、褒圣侯孔德伦封宁陵与孔氏宁陵派的发展 102
三、安史之乱与宁陵之战 104
四、藩镇割据与李希烈叛乱围攻宁陵 105
五、唐末黄巢起义军在宁陵的活动 106
第三节 五代时期的宁陵 106
一、后梁时的宁陵 107
二、后唐时的宁陵 107
三、后晋时的宁陵 108
四、后汉时的宁陵 108
五、后周时的宁陵 108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生活 108
一、农业 109
二、手工业 109
三、商业 109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10
一、学术思想——科举制度的改革者刘思立 110
二、文学——唐代宁陵诗文大家刘宪 110
三、史学——身历五朝的史学家、语言学家刘熙古 111
四、教育——官学、私学与科举制度 112
五、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出行、节日娱乐 112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宁陵 115
第一节 宋金时期的宁陵 116
一、北宋宁陵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16
二、南宋的建立与靖康之乱后的移民浪潮 116
三、金朝时期的宁陵和县城迁址 117
第二节 元朝时期的宁陵 118
一、元朝统治下的宁陵 118
二、红巾军在宁陵 119
三、回族迁入宁陵 120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121
一、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 121
二、金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 122
三、元朝时期的经济状况 122
四、灾难无穷的黄河水患、天灾与黄河治理 123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25
一、文学——家计于宁陵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 125
二、哲学——两宋之交的哲学家、经学家程迥 125
三、史学——高中状元的史学家刘蒙叟 126
四、宗教——道教北宋时传入宁陵 126
五、身历三朝的内侍官——刘蒙正 126
六、教育——宋、金、元教育各有特色 127
七、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姻、丧葬、节日 128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宁陵 131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宁陵经济的发展 132
一、明朝宁陵政权体制的确立 132
二、桃园关巡检司的设立和《大明律》的实施 133
三、明朝前期宁陵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34
四、明初大移民和“大槐树底下的人”的来历 134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农民起义战争 136
一、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 136
二、吕坤与上《忧危疏》 137
三、驿站制度和宁城驿、阳驿 137
四、宁陵县城的修葺与改建 138
五、声震京师的师尚诏起义在宁陵 138
六、李自成农民战争在宁陵 140
七、明中后期宁陵社会经济的发展 141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宁陵经济的发展 143
一、清朝宁陵政权体制的确立 143
二、清朝律例的运用和专制统治 144
三、清朝前中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45
四、灾难无穷的黄河水患与治理黄河 146
第四节 近代史的开端和清朝后期的农民起义战争 148
一、鸦片战争和宁陵近代史的开端 148
二、沉重的社会危机和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 149
三、太平天国军北伐入宁陵 150
四、捻军的兴起与征战宁陵 151
五、辛亥革命烽火在宁陵 152
六、财政、金融业的发展 153
七、宁陵邮政所、警务公所的建立 153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54
一、哲学——吕坤的理学思想和《呻吟语》 154
二、文学——散文家王当世和郭捍 155
三、史学——《宁陵县志》的编修与续修 156
四、戏剧——豫剧在宁陵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156
五、民间艺术——肘阁、龙灯、高跷、狮子舞、鬼会、唢呐、泥塑 157
六、教育——科举、书院、私塾、社学与教育改革 159
七、医学——享誉豫东的张八卦外科 161
八、建筑——广济桥、城隍庙、观音寺、清真寺、太阳宫和栗大王庙 161
九、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宁陵 163
十、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娶丧葬、节日、居住 163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宁陵名人 166
一、诤骨直言的京官乔恕 166
二、政绩卓著的严吏乔进璠 167
三、为官刚直不阿的吕慎多 167
四、仗义执言的“神童”王献图 167
五、边陲兴利除弊的张禹谟 168
六、为民除暴弃官的胡一蛟 168
七、平叛功绩卓著的符兆熊 168
八、“一榜三进士”义烈路建翰 169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宁陵 170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权统治下的宁陵 171
一、中华民国在宁陵统治的建立 171
二、新旧嬗变的岁月和动荡社会 172
三、军阀争战和北洋军阀暴虐统治 172
四、“五·四”运动在宁陵的影响 173
五、马克思主义在宁陵的传播 173
六、“五卅”运动在宁陵 174
七、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覆亡 174
八、冯玉祥统一和巩固河南的战争——冯军对直鲁联军之战在宁陵 175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宁陵 175
一、国民政府在宁陵统治的建立 175
二、“清党”反共运动 176
三、杨树棠在宁陵的新政 177
四、新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在宁陵 178
五、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强化与苛重的经济搜制 184
六、宁陵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进步师生革命活动 185
七、宁陵三校罢课游行和走向全民抗战 185
八、抗战爆发和席卷全县的抗日救亡宣传 186
九、宁陵的沦陷 187
十、花园口事件祸害宁陵 187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宁陵的殖民统治 188
一、宁陵日伪政权的建立 188
二、日本侵略军在宁陵的暴行 188
三、“治安强化运动” 190
四、国民党宁陵县政府流亡和抗战 190
五、共产党和宁陵城乡人民敌后抗战 191
六、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95
七、日伪殖民统治的崩溃 197
第四节 国民党在宁陵统治的倾覆 198
一、国民党重建专制统治 198
二、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宁陵 200
三、战略进攻阶段的宁陵 210
四、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 213
五、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和宁陵全境解放 214
六、解放战争宁陵支前全力以赴 214
七、宁陵县人民政权组织建立和剿匪反霸、减租减息 217
第五节 民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 218
一、社会经济——天灾、人祸、兵灾 218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 219
三、手工业的发展 221
四、商业、财政、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221
五、陇海铁路的修建 223
六、邮政通讯事业的发展 223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224
一、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224
二、文学艺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和曲艺创作 227
三、戏剧、曲艺、民间艺术——豫剧、大平调、坠子、琴书、焦家胡同戏院、运动场戏楼、鹬蚌舞、烟花 227
四、史学——《宁陵县志》的第四次续修 229
五、医学——中医专家李道周和西医传入宁陵 229
六、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发展 230
七、社会生活——乡风民俗、服饰、饮食、喜庆、居住、庙会、陋习 230
八、封建绅权、族权、神权和夫权 233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宁陵 235
第一节 巩固宁陵人民政权的斗争 236
一、废除保甲制度 236
二、宁陵土地改革运动 237
三、宁陵人民抗美援朝 237
四、镇压反革命活动 238
五、整顿县容,初步治理环境 239
第二节 宁陵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39
一、建国初期宁陵的经济形势 239
二、“三反”、“五反”运动 240
三、全县农业合作化 241
四、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41
五、宁陵县各级群团组织的建立 241
六、中国共产党宁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241
第三节 宁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242
一、宁陵县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42
二、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大跃进” 242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243
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 244
五、宁睢合并、建制恢复与区划调整 244
六、宁陵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244
七、“四清”运动 245
八、农业学大寨 245
九、中国共产党宁陵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45
第四节 宁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46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在宁陵的展开 246
二、武装抓总和“二七分社” 246
三、宁陵县革委会的成立和开门整党、“清队”工作 247
四、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恢复和宁陵三次党代会的召开 247
五、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248
第五节 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48
一、宁陵拨乱反正和历史性的转折 248
二、宁陵人民政权体系的重组和城乡的改革开放政策 249
三、新时期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51
第六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262
一、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与新时期宁陵作家 262
二、戏剧曲艺——“推陈出新”与新时期宁陵戏剧理论家、表演艺术家 263
三、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浓墨重彩,名人辈出 268
四、民间艺术和庙会文化——民间文艺“八大集成”的编纂和庙会的演变发展 270
五、影视、文物——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台、电视台的建立、文物保护 272
六、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273
七、史学——《宁陵县志》的第五、六次续修和宁陵历史的研究发展 274
八、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76
九、卫生、科技——现代医疗制度的建立和科技发展 280
十、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及港澳台侨工作 283
十一、社会生活——服饰、婚俗、丧俗、饮食、居住、节日、社会新风 284
第十章 宁陵文化遗迹景观 292
第一节 遗址、遗迹 293
一、丁堌堆遗址 293
二、葛城遗址 293
三、童饷堌堆遣址 294
四、沟陵城遗址 295
五、沙阳亭遗址 295
六、沙随会盟议事台遗址 295
七、阳驿驿站遗址 296
八、五里三河避阳山 296
九、御马井 297
十、黄岗寺遗址 297
十一、己吾县城遗址 298
十二、曹操点将台遗址 298
十三、黄龙井 299
十四、甘露岭 299
十五、隋堤遗址 300
十六、范仲淹职田井 300
十七、苗公河 301
十八、贾鲁堤遗址 301
十九、王堡堡子堌堆 302
二十、八角琉璃井 302
二一、明代古船遗址 303
二二、许庄遗址 303
二三、王公泉 303
二四、黑龙潭 304
二五、黄河故道 304
二六、陈氏旧居 304
二七、心连心梨园 304
第二节 陵墓 305
一、葛天氏陵 305
二、青岗寺汉墓群 306
三、解堌堆汉墓 306
四、典韦墓 306
五、褒圣侯墓 307
六、胡守中墓 308
七、吕坤墓 308
八、黄天官墓 308
九、汤斌墓 309
十、潘从正墓 309
十一、贾兼善烈士墓 310
十二、张环礼烈士墓 311
第三节 寺院宫观、祠宅桥塔 311
一、葛氏祠堂 311
二、齐王庙 311
三、卧龙桥 312
四、通华寺 312
五、圣水娘娘庙与圣水井 313
六、三丈寺 313
七、天齐庙 313
八、桃堌寺 313
九、程迥祠 314
十、城隍庙 314
十一、观音寺 315
十二、东关清真寺 315
十三、赵尔庄清真寺 316
十四、太阳宫 317
十五、吕坤祠 318
十六、栗大王庙 318
十七、李家祠堂 319
十八、文修书院 319
十九、黄楼茶庵庙 320
二十、凤凰桥 320
二一、邱公祠 320
二二、兴龙寺 320
二三、焦家胡同戏院 321
二四、土地庙戏院 321
二五、运动场戏楼 321
第四节 革命纪念地 321
一、柳河烟店 321
二、张庄烈士墓 322
三、小孔集百人坑 322
四、淮海战役张弓烈士陵园 323
五、张环礼烈士陵园 324
第五节 古树名木 324
一、千年古柿树 324
二、百年梨树王 325
三、敬德挂鞭槐 325
四、千年国槐 325
第六节 石刻碑记 325
一、[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碑 325
二、[唐]褒圣侯墓碑 326
三、[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志铭自撰 326
四、[明]宁陵县重修城隍庙记 328
五、沙随程先生祠记 328
六、吕沙随先生祠记 329
七、张弓广济桥碑记 330
八、文修书院碑记 330
九、张弓卧龙桥碑记 331
十一、重修吕坤墓碑记 331
附录一:宁陵大事年表 333
附录二:宁陵历代名人录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