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卫生志 1949-2005年
秭归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2007 年
574 页
序 1
凡例 1
总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卫生行政 39
第一节 机构、队伍 40
一、卫生行政机构 40
二、卫生事业机构 45
三、卫生编制 53
第二节 卫生人事 57
一、干部管理 57
二、职工管理 59
三、工资、福利 63
四、技术职务管理 66
五、离退休人员管理 68
第三节 卫生财务 74
一、卫生事业费 74
二、医疗收支 77
三、管理体制与制度 80
四、内部审计 81
五、医疗收费 82
六、基本建设 88
第四节 档案及信息网络建设 108
一、档案管理 108
二、信息网络建设 114
第五节 文明创建 116
一、思想政治工作 116
二、文明创建 118
第二章 医政 121
第一节 医院管理 123
第二节 基层卫生组织管理 132
一、乡(镇)卫生院 132
二、集体卫生所(联合诊所) 139
三、村卫生室 141
四、个体诊所 145
五、企、事业医疗机构 147
六、社区卫生 148
第三节 医疗市场管理 149
第四节 医疗事故处理与防范 153
一、医疗事故鉴定 153
二、医疗事故处理 154
三、医疗事故的防范 155
第五节 社会医事 157
一、巡回医疗 157
二、援外支边医疗 159
三、法医医学鉴定 160
第六节 医用血源管理 161
第七节 初级卫生保健 163
第三章 药政 1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8
第二节 宣传贯彻药品法规 169
第三节 特殊药品管理 170
第四节 药品质量监督检验 172
第五节 医药市场监督管理 174
第六节 医疗机构药剂管理 177
第七节 医院制剂管理 179
第八节 中药材资源普查及鉴别 180
一、中药材资源普查 180
二、中药混淆品种鉴别 181
第九节 2002-2005年药政管理 183
第四章 医疗保健制度 185
第一节 公费医疗及统筹医疗 185
第二节 劳保医疗 189
第三节 农村合作医疗 190
第四节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5
一、组织机构 195
二、建章立制 195
三、基金管理 196
四、工作进展 197
第五节 贫困人群医疗救助 198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2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2
第二节 卫生运动 20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卫生运动 20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运动 206
第三节 卫生城镇创建 210
第四节 农村卫生建设 214
第五节 除“四害” 216
第六节 健康教育 218
一、机构和人员 218
二、方法和措施 219
第六章 卫生监督 223
第一节 机构、队伍 224
第二节 环境卫生 229
一、饮用水卫生 229
二、公共场所卫生 233
三、化妆品卫生 235
第三节 食品卫生 235
一、法规宣传 235
二、监督管理 237
三、执法监督 242
四、卫生监测 247
五、食物中毒 250
第四节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251
一、尘肺病 251
二、职业中毒 257
三、农药中毒 258
第五节 学校卫生 259
一、监督管理 259
二、健康监测 261
三、学生常见病防治 262
第六节 放射卫生 265
一、监督管理 265
二、防护监测 266
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267
第七章 疾病控制 269
第一节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270
一、传染病报告病种 270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272
三、传染病漏报调查 281
四、重大疫情处理 282
第二节 死因回顾性调查 282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285
一、预防接种 285
二、计划免疫 286
第四节 法定管理传染病防治 295
一、天花 295
二、霍乱 296
三、白喉 298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00
五、百日咳 302
六、猩红热 304
七、麻诊 305
八、流行性感冒 307
九、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 308
十、伤寒、副伤寒 310
十一、病毒性肝炎 311
十二、脊髓灰质炎 312
十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315
十四、疟疾 317
十五、钩端螺旋体病 324
十六、狂犬病 326
十七、性病 327
十八、艾滋病 331
十九、肺结核 334
二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36
第五节 其它传染病防治 341
一、麻风病 341
二、头癣 343
三、肠道蠕虫病 345
四、人体蠕形螨病 346
五、肺吸虫病 346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349
一、碘缺乏病 349
二、地方性氟中毒 354
第七节 医学昆虫调查 358
第八节 医院消毒 359
第九节 三峡工程库底卫生防疫清理 360
一、清理范围、对象和任务 360
二、清理方式及要求 361
三、清理结果 362
第十节 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 363
一、监测概况 364
二、监测结果 365
第八章 妇幼保健 373
第一节 机构、队伍 37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378
一、新法接生 378
二、围产期保健 383
三、妇女劳动保护 387
四、妇女疾病防治 387
第三节 婚姻保健 391
第四节 儿童保健 392
一、散居儿童管理 392
二、集居儿童管理 394
三、儿童疾病防治 396
第五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400
第六节 三峡库区妇女儿童健康调查 404
第九章 医疗、护理 405
第一节 中医 407
一、机构、队伍 407
二、中医管理 411
三、中医技术 412
四、民间医药 414
第二节 西医 417
一、县级医疗技术 420
二、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 424
三、急救医疗 425
四、康复医疗 426
五、医疗设备 426
六、医疗机构简介 431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442
第四节 护理 443
一、机构、队伍 443
二、管理体制与制度 445
三、护理技术进展 447
第十章 医教科研 449
第一节 医学教育 449
一、传统中医授徒 449
二、学校医学教育 450
三、在职医学教育 453
第二节 医学科研 456
一、机构 456
二、活动及成果 456
三、科研论文 458
第十一章 党群组织 46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463
一、卫生局党组织 463
二、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 465
三、纪检监察 469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469
第三节 卫生工会 471
第四节 红十字会 472
第五节 医药卫生团体 475
一、医师公会 475
二、农村卫生工作者协会 475
三、医药卫生学会 477
第十二章 光荣谱 483
第一节 先进集体 483
第二节 先进个人 492
第三节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506
第四节 、特殊荣誉称号 508
第十三章 人物 509
第一节 人物传略 509
第二节 人物简介 513
附录 523
一、卫生知识选介 523
二、卫生纪念日 531
三、重要文献辑存 533
四、图表索引 567
后记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