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彝良县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彝良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编纂人员:孔繁山 , 陈家朝 , 梅征万 , 陈明仁 , 刘宗伯
编纂单位:云南省彝良县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90
出版时间:1995年
出版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书籍清晰度 : 清晰版
书籍完整性 : 无篇前彩图,完整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清代以前
清代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一章 建置
卷一 地理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四节 乡镇概况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类型
第二节 山脉 河流
第三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植物
第三节 动物
第四节 矿产
第五节 水
第六节 气候
第五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三节 生物灾害
第六章 人口
第一节 变动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构成
第四节 人口普查
第五节 婚姻 家庭
附 姓氏
第二节 执行检查
第一节 编制
第一章 计划
卷二 经济综合管理
第二章 统计
第一节 调查
第二节 项目
第三节 管理
第三章 审计
第一节 行政事业
第三节 基建财经
第二节 企业
第四章 工商行政
第一节 市场管理
第二节 工商登记
第三节 合同管理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第五章 物价
第一节 价格
第二节 管理
第六章 标准计量
第一节 度量衡
第二节 管理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第一节 土地私有
卷三 农业
第二节 集体所有
第二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二节 劳动力
第三节 肥料
第四节 农机具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第四章 农业技术
第一节 耕作方式
第二节 种植品种
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 管理
第一节 劳动
第三节 财务
第四节 收益分配
第二节 计划
卷四 林业
第一章 森林
第一节 林种分布
第二节 面积 蓄积量
第三节 古树
第二章 植树造林
第一节 采种育苗
第二节 人工植树
第四节 幼林抚育
第三节 飞机播种造林
第五节 营林投资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林业“三定”
第二节 木材采伐
第三节 林产品
第二节 社队
第五章 林场
第一节 国营
卷五 畜牧
第一章 畜禽品种
第一节 地方品种
第二节 引进品种
第二章 饲草饲料
第一节 草山
第二节 饲草
第三节 饲料
第一节 疫病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二节 防疫
第三节 治病
第四节 检疫
第四章 生产经营
第一节 饲养
第二节 配种改良
第三节 牧业产值
第一节 蓄水工程
卷六 水利
第一章 工程建设
第二节 引水工程
第三节 提灌工程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第五节 堤防工程
第六节 续建报废工程
第七节 搬迁 抚恤
第一节 水土流失
第二节 治理措施
第二章 水土保持
附 人工降雨
第三节 水源监测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水利经费
第二节 工程维修
第三节 水费征收
第四节 综合经营
第二节 烤烟
第一节 山烟 香料烟
卷七 烟草
第一章 品种
第二章 生产
第一节 种植
第二节 烤制
第三节 烟丝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收购
第二节 销售
第三节 管理
第一节 国营
卷八 工业
第一章 体制
第二节 公私合营
第三节 集体
第四节 私营
第二章 门类
第一节 煤炭
第二节 冶金
第三节 电力
第四节 化工
第六节 酿造
第五节 建材
第七节 造纸 印刷
第八节 其他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生产
第二节 供销
第三节 劳动
第四节 财务
第一节 驿道
卷九 交通
第一章 道路
第二节 水路
第三节 公路
第四节 桥梁 渡口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人畜力
第二节 机动车辆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运输
第三节 水运
第二节 路政
卷十 邮电
第一章 邮政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邮路
第三节 投递
第四节 业务
第二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第二节 电话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行政
第二节 业务
第三节 财务
卷十一 商业
第一章 市场
第一节 集市
第二节 商品交易
第二章 体制
第一节 私营
第二节 集体
第三节 国营
第四节 公私合营
第三章 农副产品购销
第一节 土特产
第二节 肉食 禽蛋
第三节 出口物资
第四节 废品收购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购销
第一节 百货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商品
第三节 日用杂品
第四节 石油
第五节 煤炭
第六节 盐烟酒糖
第五章 生产资料经营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
第六章 饮食服务
第一节 饮食业
第二节 服务业
第一节 收购
卷十二 粮油
第一章 购销
第二节 销售
第二章 加工
第一节 粮食
第二节 副食品
第三节 油料
第三章 调运
第一节 调拨
第二节 运输
第二节 粮油检验
第四章 储存
第一节 粮仓分布
第三节 仓储管理
第五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体制
卷十三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县城
第一节 市政建设
第二节 规划
第二章 村镇
第一节 房屋建设
第二节 基础设施
第三节 规划管理
第三章 建筑业
第一节 队伍
第二节 设计
第三节 生产
第一节 建筑市场
第四章 管理
第四节 技术
第二节 工程
第三节 房地产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二节 防治污染
卷十四 财税
第一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税收
第三节 上级拨补及其他收入
第二节 企事业收入
第二章 财政支出
第一节 经济建设资金
第二节 文教卫生科技费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
第四节 民政费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税收
第一节 农业税
第二节 工商各税
第一节 体制
第四章 管理
第二节 财政
第三节 税务
卷十五 金融
第一章 货币
第一节 流通种类
第二节 现金管理
第三节 金银管理
第二章 信贷
第一节 民间借贷
第二节 存款
第三节 贷款
第四节 信贷资金管理
第五节 豁免
第六节 拨款与监督
第三章 结算
第一节 同城结算
第二节 异地结算
第一节 投保
第二节 防灾理赔
第四章 保险
第五章 代理业务
第一节 债券
第二节 金库
卷十六 政党群团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彝良县地方组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活动
附 三民主义青年团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彝良县地方组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代表大会
第三节 党员教育
第四节 宣传工作
第五节 统一战线
第六节 纪律检查
第七节 党史
第八节 信访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会
第二节 农会
第三节 共青团彝良县地方组织
附 少先队彝良县工作委员会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第五节 商会
第六节 其他社会团体
第四章 1950年以来的重要政事纪略
第一节 接管民国彝良县政权
第二节 剿匪 建政
第三节 禁烟肃毒
第四节 “三反”“五反”
第五节 土地改革
第六节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节 肃反审干
第八节 整风反右
第九节 “大跃进”
第十节 反“五风”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
第十二节 揭发批判“四人帮”
第十三节 落实政策 平反冤假错案
第十四节 计划生育
第十五节 扶持贫困
第十六节 经济体制改革
卷十七 政权
第一章 参议会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活动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第一节 州同署 知县衙署
第三章 政府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第四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政协会议
第三节 工作纪要
第一节 军事科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第一章 军事机关
卷十八 军事
第三节 人民防空办公室
第四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
第二节 志愿兵
第三节 义务兵
第四节 预备役
第三章 武装
第一节 驻军
第二节 地方武装
第一节 组织
第四章 民兵
第二节 教育训练
第三节 武器装备
第四节 民兵勤务
第五章 重要兵事
第一节 军队过境
第二节 重要战事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第一章 公安
卷十九 政法
第三节 社会治安管理
第四节 消防
第五节 看守所
第二章 检察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检察
第三节 法纪检察
第四节 经济检察
第五节 监所检察
第八节 控告申诉检察
第六节 劳改检察
第七节 社会改造检察
第三章 审判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审判
第三节 民事审判
第四节 经济案件审判
第五节 申诉复查
第四章 司法
第一节 法制宣传
第六节 行政审判
第二节 律师事务
第三节 公证
第四节 人民调解
卷二十 民政 劳动人事
第一章 社会救济
第一节 灾害救济
第二节 贫困救济
第二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第一节 拥军优待
第二节 收容遣送
第三章 优抚安置
第二节 抚恤
第三节 安置
第四章 婚姻及地名管理
第一节 婚姻登记
第二节 地名管理
第五章 劳动管理
第一节 就业安置
第二节 劳动调配
第四节 职工队伍
第三节 劳动保护
第六章 干部管理
第一节 干部来源
第二节 任免
第三节 编制
第四节 调动
第五节 培训
第六节 行政监察
第七节 干部队伍
第一节 工资
第七章 工资福利
第二节 福利
第八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第一节 离休
第二节 退休
第三节 退职
第一节 私塾
第二节 义学 书院
第一章 旧学
卷二十一 教育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小学
第三节 中学
第三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扫盲
第三节 职工技能培训
第二节 文化补习
第四节 自学考试
第五节 广播学校 电大 函授
第五章 教师
第一节 队伍
第二节 培训
第三节 待遇
第六章 管理
第一节 学校管理
第二节 招生
第三节 经费
卷二十二 科技
第一章 组织及队伍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队伍
第二章 活动
第一节 专业科研
第二节 资源普查
第四节 气象测报
第五节 科技推广
第三节 地震测报
第六节 科技普查
第七节 成果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项目
第二节 科技事业费
第三节 人才
卷二十三 医药卫生
第一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
第二节 地方病
第二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妇女病查治
第二节 新法接生
第三节 儿童保健
第三章 医疗
第一节 中医
第二节 西医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节 护理
第一节 环境
第四章 社会卫生
第五节 公费医疗制度
第二节 饮水
第三节 食品
第五章 药品及药政管理
第一节 药品经营
第二节 药政管理
卷二十四 体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二节 民族体育
第三节 职工体育
第四节 农民体育
第五节 老年人体育
第六节 民间体育
第七节 团体
第二章 竞赛
第一节 田径
第二节 球类
第三节 棋类
第四节 其他
第一节 人才输送
第二节 等级运动员
第三节 等级裁判员
第三章 体育人才
第四节 优秀运动员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经费
第二节 设备
第三节 业务
第一节 事业机构
卷二十五 文化艺术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二节 文化活动
第三节 文艺演出
第二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刊物及作品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第四节 工艺美术 摄影
第一节 放映
第三章 电影
第二节 发行
第三节 设施
第四章 图书
第一节 藏书
第二节 借阅
第三节 发行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广播
第二节 电视
第一节 刊物
第六章 报刊
第二节 采编
第七章 档案
第一节 管理
第二节 利用
卷二十六 文物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墓葬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第二节 墓葬
第二节 纪念建筑
第二章 建筑
第一节 古建筑
第三章 碑刻 摩崖
第一节 碑刻
第二节 摩崖
第四章 馆藏
第一节 历史文物
第二节 革命文物
第五章 文物工作
第一节 征集管理
第二节 应用
卷二十七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民族
第一节 汉族
第二节 苗族
第三节 彝族
第四节 良尚 陋习
第五节 少数民族工作
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
第二节 天主教
第三节 佛教
卷二十八 汉语方言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声母
第二节 韵母
第三节 单字调
第四节 语流音变
第五节 文白异读
第六节 同音字
第七节 彝良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
第二章 词汇
第三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特点
第二节 语法例句
附 标音举例
人物
一 人物传
普法恶
陆云仙
刘平楷
陇高显
毛以亮
王兴书
罗炳辉
周家寿
陇体芳
张尊五
杨竹铭
夏运麟
刘光前
杨芝
高丕文
郭敖
王家松
宋丝美
禄国藩
吴忠烈
欧兆祥
文松龄
钟语鸣
陈占云
张清明
张华封
陈守仁
王德钊
李正春
舒大海
龙文珍
陇体要
蒋洪祥
孔繁松
龚俊松
二 人物表
(一)抗日战争本籍阵亡将士
(二)昆明保卫战阵亡彝良籍战士
(三)本籍革命烈士
(四)在彝良牺牲的外籍革命烈士
(五)在外副县级及其以上人员
(六)在外副高职人员
(七)受地师级及其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
(一)副高职名录
三 人物录
(二)中级职称名录
附录
一 重要文存
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昭通专署接管代表命令
禁烟布告
关于建政工作的指示
关于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权益的通告
关于开展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的规定
关于搞好农村体制改革的十条规定
彝良县城镇建设管理规定
关于逐步改变我县贫困山区落后面貌的决定
致全县育龄夫妇的公开信
关于党政机关保持廉洁作风的十条规定
二 地情资料存目
三 特载——彝良人民的好儿子徐洪刚
徐洪刚英雄事迹简介
关于开展向徐洪刚学习的决定
关于授予徐洪刚“彝良人民的好儿子”荣誉称号的决定
济南军区政治部致彝良县委、政府电
徐洪刚在彝良发表的电视讲话
编后记